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积累,中国的医学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医学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他熟练掌握当时广为流行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熨帖、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创造了不少为人传颂的“起死回生”的奇迹。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广泛论述了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它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成为日后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原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说明。《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的奠基之作,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极为宝贵的科学遗产。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