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矛盾造就了斯大林。作为苏维埃体制下最杰出的三位领导人,在革命时期上可以容忍的分歧,在官僚体制下已发展为势同水火.列宁对这位杰出人物感到恐惧,他是随时会将自己拉下宝座的人.尽管在最重大的战略问题,他们最后总是保持一致.但托洛茨基才华太高,威望太大,对于一个集权体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这足以使他产生猜忌. 但他毕竟曾是一位革命者,而且他需要托洛茨基的才能,所以没有对托洛茨基做出太大的进攻。但至少必须做出限制,至少在他在位时不能有所逾越。而斯大林,列宁将他视为保障自己最高权力的工具,斯大林的作用就是限制托洛茨基,就是作为强有力的执行者。托洛茨基感觉到了这一点,在自己的自传中,他提到了斯大林不断被赋予权力,党机器的权力不断集中的的过程,也透露出列宁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政令行使的更为畅通.也就这样,斯大林开始掌握了党机器。“当列宁还能从事斗争时,托洛茨基依靠列宁的支持,还有获胜的可能,甚至在列宁逝世后,他利用列宁交给他的“炸*弹”,也仍有获胜的可能。但他却出于对“空位期”和党的分裂的顾虑,没有积极地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从而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当列宁已经决定撤消斯大林总的书记职务,开除其党羽奥尔忠尼启则和捷尔任斯基的党籍时,他还有所保留,仍希望斯大林能改过自新,希望最高领导层能竭诚合作。在他的对手们私下策划要在政治上把他搞垮时,他却令人不解地无所作为,竟然还去郊区打猎,以致染上使他丧失战斗力的疾病。托洛茨基这样做,也许是意识到力量对比悬殊,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的,即便获得胜利,其结果能维持多久是颇成问题的。也许他是出于自信,象他这样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转折契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人,只要有机会,必将会东山再起。因此,他想进行一场长期斗争,从做青年工作入手。 托洛茨基的政见、主张、性格乃至犹太人血统,都普遍引起了苏维埃官僚和保守派小资产阶级的反感和恐惧,他们都选择了斯大林,托洛茨基也终于意识到了这个曾帮他畅通无阻地行使政令的集权制,现在要置他于死地了。他确信只有不断革命才能实现抱负,只有民*主才能将他的威望转化为现实的权力。他无法坐等布哈林的命运,他是托洛茨基! 但他已经失去了最有利的时机,他藏匿了列宁交给他的重磅炸*弹,他知道,即使曾与列宁合作夺取了一些阵地,也根本无法对抗官僚机器,他企图用妥协和沉默换取一席之地。可当他明白,要么反抗、要么被镇压时,他重新成为了托洛茨基。他将迎接自己的命运。被自己一手缔造的国家放逐,这是他的命运。1940年,在家中被他当作朋友的苏联情报单位特务拉蒙·麦卡德(Ramón Mercader)用冰斧杀害。
《语言与沉默》
作者: 作者【美】乔治·斯坦纳 李小均译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