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廉斯的《奥古斯都》与尤瑟纳尔的随笔同样发表于1972年,所以他大概事先没有读到此文。不过他研究如何以罗马背景写小说,很可能看过《哈德良回忆录》。依古典学家丹尼尔·门德尔松(Daniel Mendelsohn)的看法,《奥古斯都》的书信体形式参考了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叙述恺撒遇刺前夕种种的历史小说《三月十五》(The Ides of March)。但细究文本,《三月十五》叙事上环环相扣的紧迫感,迥异于《奥古斯都》的时空跳跃,以及常出现的追忆往事的舒缓语调。威廉斯自己是这么说的:“……我不想让这小说的语调历史化。这些人对于我很真实,像同时代人一样。”他表示对好莱坞电影般的历史叙事没有兴趣,而希望获得一种切近感(immediacy)。古罗马注重筑路,邮政发达,受过教育的罗马人都喜欢写信,西塞罗平均一天写的信札更多达十数封。书信的私密性与对象性,使它成为披露内心最方便的工具,于是,威廉斯想到用它做接入点,让我们窃听罗马男女的心声。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