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1/22 08:13
第 4天   《求乞者》
导读:《求乞者》和《影的告别》写在同一天。此时他正在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这本书的基本主张是“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译〈苦闷的象征〉三日序》),延续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生命意志”思想脉络。鲁迅经历了“‘人道主义’和‘个人的无制主义(今译无政府主义)’的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两地书》):五四时期“人道主义”占据主流,所以会“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呼喊“救救孩子”(《狂人日记》);而在《野草》时期,“个人的无制主义”又占了上风。所以,“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于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这种憎恶又反噬自我,而“我将至少得到虚无”。这是对大乘佛教“六度”之首的“布施”的蓄意颠覆,更是尼采式的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的表达。文中的“高墙”、“灰土”、“路人”和“孩子”等看似北京的实景,但好像又别有意味,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些细节呢?

《野草》

作者: 鲁迅
领书计划详情
4人点赞
读者留言 (2)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