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1/25 08:47
第 7天 《复仇〔其二〕》
导读:
两篇《复仇》写于同一天。这一篇是对经典的重写,叙述的是耶稣被钉而死的事,据学者考证其细节叙述依据《新约全书》中的《马可福音》。与《马可福音》叙述的主要差异在于,耶稣的主观视角被强化,集中于描述他的内心活动和对痛苦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把一个历史事件改写成了一个心理事件。这一时期的鲁迅思想中的尼采主义抬头,以至于对庸众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厌恶愈加强烈。在上一篇《复仇》里有一种强烈的对比:一面是庸众的颓废无生命力,另一面是强力生命的主体的“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很显然,“人之子”的形象背后,是那些牺牲了自我奉献给世人,却被世人嘲笑和践踏的先觉者,包括他自己和革命同仁:“连饮过我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那些生命力的主体仍难免被世人侮辱和损害,如《药》中的夏瑜,《不周山》中的女娲等。(《两地书》)与前一篇《复仇》类似,这也是一种带有“自虐”意味的复仇,肉体感官的疼痛与心理感受上的“柔和”“舒服”一起构成了悖论式的存在,让人想起弘一法师临终前对死亡的描述“悲欣交集”。钉十字架的承受痛苦,被转换成了对痛苦享受的过程。在《新约》中,耶稣是平静坦然地走向十字架,但鲁迅写出的则是一个更像凡人的耶稣,面对庸众的侮辱,悲悯他们的未来,却不宽恕他们的现在,存有报复的冲动。他一边“玩味”着加于己身的侮辱与损害,一边等待着自己被钉杀时生命的“大欢喜”,这是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鲁迅式的耶稣。与《复仇》相比,这一篇的复仇更加心理化、自我化,甚至都不能让看客感觉到无聊,完全在内心层面完成。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精神胜利法”,虽然这无奈的复仇背后,隐含着深深的诅咒。

《野草》

作者: 鲁迅
领书计划详情
4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