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1/30 00:42
第12天  《过客》
导读:
《过客》是《野草》中唯一的剧本体之作,其气质却是纯然诗性的,或者说有点像上世纪中叶的荒诞派戏剧。这位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无疑是鲁迅本人的精神写照,剧中的“翁”和“女孩”,则是“用以定位过客的观念性之表象”,代表旧与新、过去与未来、灭亡与新生等等。时间设定为黄昏,隐喻着没落、衰败和死亡,而过客向西走,则让人联想到不详和死亡。老翁三问过客,过客都答以“我不知道”,于是过客的“走”,没有缘由,没有目的,于是只有“走”这一行动成了自身的目的。鲁迅曾说,“我很确切地知道有一个终点,那就是:坟”。(《写在〈坟〉后面》)鲁迅说《过客》的意思是,“虽然明知道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后来汪晖把“反抗绝望”阐发为鲁迅的哲学,或就是从这里生发开来。然而过客还在追问:“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老翁回答,“我不知道”。从《过客》以后,《野草》的写作进入一系列的梦境,一般被称为“梦七篇”,似乎陆续给出了某种回答。片山行智指出:“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里介绍的‘把生命的力量看作人的生活之根本’的‘生命哲学’,在《过客》和《补天》一样,是成为重要主题的。”《过客》中的象征似乎不太难理解,但又似乎很难解透。剧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过客拒绝了女孩送他的破布,这貌似有些不近常情。但究竟是什么缘故呢?鲁迅自己做了回答:“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这也解释了鲁迅对“爱”、对“布施心”怀有戒心的缘由。与《野草》同时期写作的《仿徨》,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题辞,意味着鲁迅那个世界作为先觉者的深切痛苦。过客在寻路时的悲剧性的追求和拒绝一切“爱”的布施的生命哲学结合在一起,显示了这篇作品的深刻意蕴。

《野草》

作者: 鲁迅
领书计划详情
3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