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死后》可以看作《立论》情绪的一种延伸,仍保持了那种滑稽之感,但比《立论》更加深邃和复杂。在梦中“我”死在了道路上,运动神经废灭而感觉神经还在,这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的死亡,但无力抗拒外来的一切。“我”听到有人说“怎么要死在这里?”,便想到:“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这种无处可逃的窘境,无所拯救的虚无感,或许也是在回答《过客》最后的疑问,死亡也未必是“大团圆”的终点。没有目的,一切只剩下过程,因而过程也失去了意义,驱动前行的动力只剩下了虚无本身。经历了蚂蚁、青蝇和看客的折磨后,尸体终于入土,虽是“完全失败”,但也似乎当下心安,时空终于可以静止,然而无孔不入的旧书铺伙计的推销打破了宁静……作者在沉重的主题中不断穿插着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场景。鲁迅在文章中猛烈抨击了看客,把围观者的议论分成有趣的四类:“死了?……”“嗡。——这……”“哼!……”“啧。……唉!……”这简单的声音却精准地分析了看客们的精神特征:第一种是对地上的人是死是活略带疑惑,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第二种是大概确认已经死了,但止于感叹,不置可否,就像《立论》里老师所教的“今天天气哈哈哈”;第三种是蔑视和厌烦;第四种是假装怜悯,实际毫不同情关切。鲁迅在作品中也正面表达了他的生命哲学:不愿意自己的死亡带给朋友伤心,带给敌人快意。他毫不留情地把自己的论敌们比喻成蚂蚁和苍蝇,对他们进行愤怒的批判。在文章最后,“我”因自己的死亡没有给仇敌带来快意而欢欣,以至于从梦中苏醒,坐了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复仇的情绪,强化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和性格,也表达了他从多年血的经验教训中积累而成的生命哲学。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