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里尔克曾向他的法文译者贝茨(Maurice Betz)透露,最初开始创作手记的时候,他并不清楚将会如何发展。手记的原始形式是一对年轻恋人相互袒露心声的对话,年轻人多次提到一个他在巴黎认识的、很早去世的诗人马尔特,并留有诗人留下的一本日记,但从未打开过。女孩对这个诗人很好奇,想进一步了解。“她的好奇越来越热切,甚至开始以她自己的方式想象马尔特。我意识到,我不能再坐视不管了。我中断了对话,开始写马尔特本人的日记,不再关心配角,虽然是他们违反我的意志把我引到马尔特这里。”在另外一个版本的小说开头中,一位没有透露身份的朋友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回忆起马尔特的种种。1904年里尔克还曾构想出第三种版本的开头:一个秋天的晚上,马尔特意外拜访了一位他在巴黎为数不多的熟人,并向此人讲述了他的一段童年往事:死去的克里斯蒂娜·布拉赫如何在乌尔内克罗斯特的大厅里穿堂而过。这段鬼魂出没的故事在定稿时最终成为了小说的第15节手记。在这三种被舍弃的开头中,均由外在的叙述者转述马尔特的行为、感知和回忆。不论哪种形式,手记始终被固定在外围的刚性框架之内。作为转述或转引者,框架结构中的叙事者即使不会直接干涉马尔特的活动,却无疑在用发声权预先设置小说展开的背景和情境,甚至能通过先入为主的氛围无形地决定读者对信息的取舍。在最终定稿的小说中,马尔特直接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出现,叙述者的声音和主人公的视角融为一体。面对自述者本人,读者不得不放弃传统叙事要求的客观性,马尔特的所写没有任何现实制约,读者根本无从判断真假。另外,马尔特作为自述者永远无法记述自己的死亡,读者因此也无从知晓他的最终结局。里尔克几易其稿,最终抹去有形的框架结构,而选择以无结构的结构展开文本,这充分说明手记形式上的散漫无章不是里尔克的不能,而是他的不为。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