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内容:总的来说,茨威格认为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无聊且乏味的,特别是对于每天要被迫困在学校五六个小时而耿耿于怀,因为在他看来,阴冷发霉的教室、经院式的课程和对学生漠不关心又水平一般的教师彻底破坏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最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作者在年少时就感到这个像中年男人的肚子一样沉稳的帝国为了维护其自身的长治久安,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压制年轻人探索求新的天性,有意无意的让年轻人因为嘴上没有胡子而感到莫名羞愧。好在到了中学,虽也无趣,但遇到了一群有趣的同学,一群对戏剧、文学、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热情和兴趣的青年伙伴。他们用孜孜不倦的精神探索大千世界、通过各种途径搜罗新的属于年轻人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如痴如醉地找寻一切可以接近文化名人的机会以及崇拜给他们制造机会的普通人,他们如饥似渴地从最新、最怪异、最不寻常的著作中学习对诗句的理解、对文字的运用以及对文学艺术进行批判的思维和技巧。斯蒂芬·茨威格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伴一样,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就已经做好了与旧文学、旧艺术做切割、做分离的准备。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充满着激进画作、崭新音律、写实文学、实用建筑的时代,一个属于青年人的新世纪。在这个世纪之交,年轻的茨威格遇到了同样年轻的霍夫曼斯塔尔,后者以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成为了前者及其一众兄弟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茨威格甚至还将年轻的霍夫曼斯塔尔和年轻的拿破仑做类比,以便提醒自己,没有什么成就是仅仅因为年轻或者出生平平而不能达到的。这群在中学校园里无法找到乐趣的年轻人,任由创作的欲望随风飘扬,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文学诗歌,茨威格的这班中学同学都能以各自的笔名、在不同的刊物上有所建树。在那段不知疲倦、疯狂阅读、不停创作的日子里,这群年轻人平均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用茨威格的话来讲,他上课和睡觉以外其他时间都在用眼睛、用思维做运动,从而放弃了身体上的锻炼,以至于时至今日,体育仍然是他的弱项。不过他从不后悔中学时期就拥有无比高涨的求知热情,正式这段经历,为其认知力、理解力、洞察力、记忆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奥地利也正在发生着各种社会运动,这个传统的帝国正在酝酿巨大的变化。在中学时期或者说19世纪最后十年里,茨威格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为之趋之若鹜的只是文学艺术领域令人兴奋的新气息、新变化。然而这种形式的上的变化,仅仅只是这个时代更深层、更剧烈的变化的浅层表象。所谓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政治生活领域,基数巨大的产业工人和正在向无产者跌落的小市民,从各方向聚集起来,围绕在政治领袖的周围,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佩戴着各式的党派标志,提出了各自的政治要求,打出了响亮政治口号,包括提出反犹太人。这是传统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环境和架构所无法招架的,潜在的对抗与冲突已经无可避免。类似希特勒这样的政治操弄者,利用青年人的激情和热血、借助大学依然享有的司法特权,建立起私人的暴力冲锋队,将上世纪几乎绝迹的野蛮、残暴手段,施加在犹太人、斯拉夫人、意大利人身上,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恐吓与诉求。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