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v.2 二星
2022/07/14 11:51
茨威格厌倦的学生时代
学生时代是每个人刻在心底的回忆,对于学校,每个人对此都有个人独特的记忆。对于教学楼、操场、食堂、宿舍、走廊,每个地点和角落,甚至于校园中的一棵树,花坛中四季盛开的花,都会让人想起一些事,儿时眼中的世界和记忆也有可能在二十多年后仍历历在目。

茨威格对于自己的学生时代也进行了阐述,读完本章后有些略感惊讶。只能说,学生时代的记忆用在大部分人的身上,似乎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厌倦与乏味。每天坐五六个小时的木板凳,课余时间被家庭作业霸占,除接受学校课程外,还要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语、英语、意大利语。不注重体育运动,一星期两次被带往窗户紧闭的体操房,在木地板上来回踏步,每踏一步,灰尘扬起老高。木地板上的扬灰让我想到了小学时的煤灰操场,人多一跑步,就扬起漫天煤灰。或许是记忆过于深刻,以至于作者在多年后路过这栋衰败的楼房时,都会感到一阵轻松,觉得不必再跨入这所青年时代的牢狱了。

学生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当这些十岁进入中学的孩子们在八年中学的前四年,精神方面就超越了中学水平,在学校无法被满足的求知欲投向了课外的剧院,博物馆,书店,大学和音乐。年轻人的热情会互相传染,作者也是在那个时候进入了一个艺术产生狂热兴趣的班级,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件事。年轻人对新艺术的热爱和着迷有着时代和环境的因素,与维也纳的气氛和那个时代的特殊性相吻合,他们早早便开始了创作,写诗,创作音乐和朗诵,崇拜天才人物,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寻找天赋,并想施展它。

然而,一场令人瞩目的社会变革正在悄悄酝酿,会如同疾风骤雨般打破宁静安逸的生活。在奥地利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党派,几十年来默默将统治权心甘情愿让给自由派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突然不再沉默,他们组织起来,要求获得自己的权利。然而当时的年轻人还沉浸在自己的文学志趣中,只有绘画和书籍,直到几十年后,当头顶的房屋坍塌,作者才认识到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个人自由也开始在欧洲消亡。

此章重点讲述了茨威格的学生时代,对当时学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对当时维也纳的艺术氛围和学生痴迷于艺术和文学做了阐释,那时的他们正年轻,也正是艺术上酝酿新生事物的时候,通过各种运动和党派兴起的描写,为正在酝酿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1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