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7/17 08:58
第五天 生活的大学(大学时期的生活)
导读内容:从文理学校毕业后,作者终于得以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八年煎熬的中学生活中解脱出来。同时由于毕业后中学时期的一起求知的伙伴后来很少再次相聚,也不免令人感到惆怅。德国和奥地利的大学还保留着中世纪大学为吸引学生就读而制定出来的古老特权,类似一种行业自治的特权。那些讲德语的大学生自以为是的享有着这种古风犹存的特权,而茨威格对这种视佩剑决斗为荣誉载体的野蛮行径嗤之以鼻,因为他更看重民 主生活和自由权利,并且那些具有攻击性的大学生群体中尽然还保留着兄弟会式的粗暴传统。

- 茨威格知道自己和这些被宣传鼓动、无比亢奋的大学生不同,他是真正有需要到大学里来进一步与自己爱好的文学约会的。为此,他还专门选择了哲学专业,因为这个专业的主要学习形式他喜欢的阅读,并且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写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刚满十九岁的茨威格在大学期间,就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诗集《银弦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逐渐否定了他的早期作品,那是一个青年人对文学语言技巧的堆砌和模仿。

- 作者在本章用较长的段落和众多的类比将德语报纸《新自由报》从头到尾夸奖了一遍,并且对其副刊及其主编在犹太世界里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埋下了伏笔。这个名叫特奥多·赫茨尔的副刊主编出版了《犹太国》,这本小册子在广大的犹太无产者中引发了极大的反响。茨威格回忆起这位有着“国王”绰号的主编,为了审阅自己投稿的散文,第一次在编辑室“召见”自己的场面,就如同拿破仑接见立下军功的年轻中士一样。特奥多·赫茨尔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提携作者,并在公开场合将茨威格与霍夫曼斯塔尔相比较,为茨威格的成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犹太复国运动在这位副刊主编的宣扬下已经无法回头的开启了,而茨威格却始终不愿与这项政治运动有所瓜葛,至到赫茨尔去世也依然如是。

- 茨威格被柏林正在发生的、生机勃勃的变化所吸引,决定逃离维也纳中产阶级的安逸和束缚,去普鲁士一探究竟。他在德国通过严谨秩序的女房东充分感受了德国人的和一丝不苟,也通过趣味相投的社交圈子结识了彼得·席勒、鲁道夫·施泰纳等重要人物以及来自各个阶层的朋友,通过咖啡馆、酒吧等场所,去体验各色人的、多样性的生活。在柏林第一次与现实生活深度接触以后,作何开始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之旅,并决定将这一阶段更多的时间用于翻译外国作家伟大的作品。茨威格在这些外国文学中求知若渴。

- 离开德国柏林,茨威格来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通过雕塑家施塔彭结识了诗人维尔哈伦。随后便决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花两三年的时间专门翻译维尔哈伦的诗歌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翻译的作品,令维尔哈伦在度过比在自己国家还要出名。同样,也让自己的名字进入了大学教授的法眼,以至于最后考试给茨威格放了水,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2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