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7/21 10:17
第九天:欧洲的光与影(技术之光与战争乌云)
分享内容: 19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到来。当时的茨威格真切的感受到40年的和平发展,给欧洲带来的巨大变化。科技日新月异,财富与日俱增,城市面貌改观,体育活动丰富,人们健康阳光。新的交通工具将世界的距离缩短,让本就没有多大意义的国界线,变得更加多余,普通的市民阶层也能享受跨国旅行,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羞于展现、不再相互遮掩,旧日里青年男女彼此间有形无形的隔阂,在二十世纪的前十年已经消失殆尽。身在共同繁荣的欧洲,人们会为他国的成就而由衷高兴,也会为发生在邻国的不幸而感到难过。

在这个美好时代快速发展的浪潮席卷欧洲时,自信与能力的膨胀,必将带来需求的外溢。每个国家都想要得到更多,也都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获得更多。当这些趋同的需求不断扩张,必将走向针锋相对的局面。大战爆发前,许多国家内部开始抓紧动员,对外开始相互试探、彼此恫吓。巴尔干半岛的枪声告诉作者,战争的乌云正在朝着欧洲上空集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战的文学力量也开始聚集起来,那些有名望的文人以及他们的追随者,都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力量来唤起人们对战争的抵制,唤醒人们逐渐淡忘了的、对理性和自由自觉追求的道德力量。

这其中,茨威格最为钦佩的、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罗曼·罗兰。他认为罗曼·罗兰的作品体现出完整而纯粹的欧洲性,他的作品不是民族的、不是国家的,而是属于整个欧洲的。当茨威格无意中读到他的作品《黎明》时,就下定决心要去认识罗曼·罗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与罗曼·罗兰建立起如同维尔哈伦、佛洛依德一样的深刻友谊,并且承认罗曼·罗兰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毕生追求。罗曼·罗兰热爱音乐,精通哲学、文学、历史,熟悉了解不同民族的国情,他与许多著名人物都保持着良好的互信关系,他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表明自己对欧洲统一的信念,并希望唤起各民族的反思,提醒人们警惕战争威胁。作者也受到影响,与维尔哈伦一起游历德法,发表演讲,增进和睦。但政治军事家却丝毫不关心文学宣言,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半岛上的炮火声,不断提醒着欧洲人,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战争即将席卷每一个欧洲人。

我在本书的简介中,说茨威格是许多个重大历史现场的第三人,并不过分。他自己就在本章介绍了两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插曲。第一个是奥地利双面间谍雷德尔上校替俄国人做事收钱然后被处决了,第二个是在电影院银幕看到德国皇帝威廉的画面时,在场的市民用口哨声、跺脚声等方式发出一致的、仇恨的表现。不论这些历史插曲发生在维也纳还是巴黎,作者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震撼。罗曼·罗兰告诫我们,民众越是天真就越容易被发动、被利用。

茨威格32岁时再次告别巴黎,回到奥地利避居乡间,专心完成了《三大师传》,偶尔和老朋友维尔哈伦见面聊天,一切都显得平坦顺利。然而,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0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