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7/24 10:37
第十天:一战爆发(1914)
分享内容:斯蒂芬·茨威格于1914年6月28日至7月14日,在奥地利的东部小镇巴登(位于维也纳西南23公里)小住,巧合的是6月28日就是奥匈帝国皇储佛朗茨·费迪南遇刺丧命的日子。这个像往常一样的夏季假期,度假小镇巴登也如往常一样阳光普照,人们被皇储遇刺的消息震惊了,但很快就将其当做其他无关痛痒的坏消息一样抛诸脑后,那些习惯了和平生活的市民大众,没有预料到,接下来每个奥地利公民都会因此卷入到一场世界大战。

在七月底的比利时,作者亲眼看到了当地军队与平时不太一样的巡逻频次和戒备状态,搭乘即刻返程奥地利列车,作者必须穿越德国,这一路他见证了越来越严格的军方沿途检查,也观察到了各地民众被民族敌对情绪和爱国主义言辞鼓动得热血沸腾的样子。而茨威格则没有陷入当时那种普遍存在的爱国主义狂热,他认为由于自己长期处于跨国界生活的状态,因此不会轻易去憎恨自己脚下和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即便战争已经打响,他仍坚定的认为:战后欧洲依然将会无法阻挡地走向更大程度的统一。因此茨威格选择了到军事档案馆从事文字工作,以便为交战双方的互相沟通尽一份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茨威格的作家朋友们,特别是德语作家(有德国的,也有奥地利的),他们一方面通过德语作品为德意志民族大唱赞歌,一方面把自己和法国人、英国人做文化与身份切割,试图用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宣告己方的正义豪迈、痛斥对方的卑劣。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诗人恩斯特·利绍尔和他的诗作《憎恨英国》。也许是出于对这个犹太同胞的言行表示不认同,茨威格把他的外貌描写得较为拉胯,他的外貌就如同他后来的命运一样,都成为了这首红极一时的、宣扬仇恨的、诗作的牺牲品。

其实在1914年的当时,大部分作家、教授、学者,都如同利绍尔一样,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以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为“战争宣传”而服务。因为从和平时期过来的民众,都会习惯性的相信报刊上登载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都来自人们熟知的、著名的作家学者。茨威格认为与他们进行理智的谈话和文学的讨论已经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已经从爱国主义者变成了兼并主义者,而自己则被定指责为失败主义者、是祖国奥地利的罪犯。在维也纳,作者和其他老友们都已疏远,在里尔克到访两次之后,作者决定隐居郊区。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1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