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7/26 14:19
在欧洲的心脏(中立国瑞士)
分享内容:当茨威格的反战悲剧《耶利米》于1917年出版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抵触,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追捧。不仅是罗曼·罗兰对其赞誉有加,就连在战争初期与作者持有相反立场的、曾经将作者视为失败主义者的文化界老友,也对这部作品表示支持。各大剧院也争相向作者邀约,希望能获得这部剧在战后德语国家的首映权。人们对这部戏剧抱有如此欢迎的态度,无非是因为持续了快三年之久战争,已经令当初慷慨激昂的人们逐渐清醒过来。那些在前方牺牲的将士与在后方的官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无比的艰难。言谈间,人们开始对战争流露出憎恨,对胜利也表示出怀疑。

- 作者曾在书中多次对一战和二战进行比较,多次表达虽然都是残酷的战争,然而一战远不及二战来的残酷。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在一战的战争期间,多数参战国仍然保留着在道德观念和文化宣传上的自觉追求,各民族都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向世人传递一些“我很文明”、“错不在我”的道德优越感。借此,作者得以有机会离开在奥地利的工作岗位,赴瑞士参加自己戏剧首映仪式,也得以在瑞士这个中立国,重新感受到久违的、自由的气息,以至于在瑞士醉了咖啡、醉了烟草,醉了自由。

- 茨威格和罗曼·罗兰这两个老朋友得以在瑞士大大方方的会面,虽然他们在名义上分别属于两个交战国的敌人。在日内瓦,罗曼·罗兰日以继夜地书写创作、不遗余力地为欧洲的道德以及欧洲人的良知而发声,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信念、为人类共同事业做出贡献;在日内瓦,茨威格通过当地的小报也遇到了身处同一个思想战壕的外国兄弟,并与他们结下了肝胆相照、共同“战斗”的友谊。作者对其中的一个才学不佳,但勇气可嘉的法国人亨利·吉尔伯表达了带有些许惋惜的敬意。他因为冒险精神而小有成就,却也因为自以为是而闹得惨淡收场。在瑞士这样一个中立的、自由的国度,大家更容易超越民族界限,用欧洲的眼光来审视这场残酷的战争,来思考欧洲的未来。

- 在戏剧《耶利米》登上舞台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后,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感到身边真正在反战思想上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少,或者说越来越不确定。因为在战争进入到第三年的光景,德国已显露出颓势,而在这决定成败的关键时期,各国间谍机构和情报人员大量地涌入瑞士,将这个中立国变成了争锋相对的隐形前线。并且,各种主义的支持者,在这片原本是净土的地方进行着无休止的争论,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平和,任何事情都能轻而易举的与政治扯上关系。好在德国的失败已不可避免,一战的结束令人重拾希望。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0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