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7/27 09:32
第十二天:战后重回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
作为战败的一方,奥地利变得残破、贫穷,甚至孱弱到没有必要独立存在。然而,战胜的协约国一方则不这么认为,为了牵制德国,他们要求奥地利共和国必须继续独立的存在下去。茨威格决定在战后回到自己的祖国,一个不再如昨日般辉煌的奥地利。过了瑞士的布克斯边境火车站,就来到奥地利的菲尔德吉尔希边境火车站,在返回奥地利的第一站,茨威格见证了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皇帝)被驱逐出境。延续了几乎千年的皇朝宣告正式结束,作者感到即将回去的祖国奥地利,已是另一翻天地。


历经一战,奥地利这个国家巨大的损失,仅仅是从那节破的只剩骨架的车厢以及人们在昏暗寒冷的车厢里疲惫不堪的样子就能窥见一二。作者在战后回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在那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也因此得以专心创作。萨尔茨堡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末端的山麓,山对面是德国的巴伐利亚高原,希特勒从1923年开始经常到这里了来避暑小住。茨威格在萨尔茨堡亲历了奥地利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日常的交易中,当地人都试图避免使用奥地利克朗,而外国人则看准了奥地利克朗贬值的机会,携家带口赶到边境的萨尔茨堡来大肆消费。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随着奥地利克朗和德国马克前赴后继的贬值浪潮,边境两地的居民配合着两国货币的此起彼伏形成了潮汐般的消费人潮,来回跨越国境。


大幅的货币贬值,无尽的通货膨胀,是的普通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而投机倒把分子则从中大捞油水,赚得盆满钵香。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人们反而回头来重新关注当下生活中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文学、音乐、戏剧。也许是奥地利高尚的艺术传统,即便饥饿的民众对那些靠战争和通货膨胀而发财的暴发户感到愤愤不平,但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发生大规模的社会革命或政治动荡,既没有走向共产主义,也没有走向法西斯主义,奥地利两党经过相互妥协组建了联合政府,进而避免了滑向坍塌。


茨威格从战后的年轻一代身上,观察到了一种为了颠覆传统而有意为之的激进和夸张。艺术创作无论是在绘画、音乐、建筑、还是在文学、舞蹈、戏剧上,一切能够带来超出现实世界的、彰显极端主义的东西,都不问来路地聚焦到眼前。年轻一代的狂热混乱、焦躁盲从、奇谈怪论、心醉神迷,冲刷了旧世界留下的淤泥,随即也填满了表现主义、放纵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各种纠缠交割激进浪潮。作者决定对此敬而远之,并自诩为老一代尊崇现实主义的作家,继续泰然自若地创作人物传记和中篇小说。这其中就包括1920年出版的《三巨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2年出版的《马来狂人》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令读者所熟知的作品。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0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