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1 一星
2022/08/01 12:28
后记(读后感)
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需要读者品味。其一是“欧洲人”,作者自称为“欧洲人”的概念与我们中国读者心中通常的“欧洲人”概念应有原本性的区别。作为中国读者,在第一眼看到“欧洲人”的时候,最直接的判断是将其理解为偏地理元素的身份归类,与“亚洲人”“非洲人”并列。而作者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欧洲人”概念,则是相对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而言的,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国界线、超越文化隔阂的泛欧洲的世界公民的含义。其二是“回忆”,作者在本书中呈现的回忆,在超越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外,许多的内容夹杂着他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倾向。他不仅是回忆了自己的过往,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以在场者的身份描绘了相当数量的世界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记录了他们鲜为人知的过往故事,并且穿插着自己复杂的心迹。

本书以“欧洲人”的视角,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撕裂,以及作者自己随之而发生改变的生活轨迹,因而总体的情感基调是忧郁的、悲伤的。可想而知,作者不可避免地将当下(1939至1940年,写作期间)的心理状态代入了当年的回忆,很多文字段落都能呈现出极为低落的情绪状态和极其鲜明的反战倾向。仅就茨威格所回忆的那段历史而言,他所提及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基本事实和结论在今天看来是明确清晰的,因而这本回忆录中不论是写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事件,还是写他对旧时代的感受和对新世界的看法,作者主观情绪的注入并不妨碍不影响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输出。由于作者流亡海外,在没有任何参考材料、仅凭回忆加工的前提下,茨威格对文化名人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历史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对大小时代动静氛围的烘托,堪称一绝。

看本书,不可将其作为严肃的历史文献,亦不可当做是作者的生平自传,但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口述资料,读者若想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可将其作为侧面补充材料。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 斯特凡·茨威格
领书计划详情
1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