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Lv.0 
2022/08/09 09:18
第六天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出“文学即人学”,提倡人性在文学中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旨归。是的,钱穆版《中国文学史》所要关注的,就是“文学”本身在中国历史上呈现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钱穆版文学史,就可以理解钱穆的详略选择了。在彼时大陆的文学史正被种种“阶级”“典型”蒙蔽了文学本身的“人”之味道时,钱穆的默默坚守,是一股清流,和儒家的骨气。
先秦的文学总体是政治的应用的,但它其中已经诞生了“人”的萌芽。《诗经》的“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它们或是宫廷的歌咏,或是君王查知民情的材料,但它所确立的“赋比兴”方法,给予了后世的诗人描摹内心的通路。
《尚书》和《春秋》是宫廷的文件和史料,诸子百家是学术性说理论文,《论语》已经由国家大事的记载进步到个人生活的记载。在这一阶段,“文学”的概念尚未建立,它是依托在政治性之下的间接存在。《离骚》则是先秦文学的异类,它开始抒发个人情怀与体验,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人”的存在开启了先导。
钱穆的编排体例看似随意,其实十分有规律,讲述完上古之后,钱穆专辟一章介绍“赋”与“汉赋”,这是韵文和散文的合流之产物,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用韵文,“好比和尚宣卷,有说有唱;亦好像唱京戏,有道白,有唱腔”,此后的中国,将先后出现韵文与散文的高峰与独立,在通俗文学中,若韵文多于散文,是戏剧;反之,就是小说。由先秦到汉朝,韵文和散文的界限还不明确,政治性应用文体逐渐变得暧昧,书写者借用它的形式,讲述个人情怀。汉赋的产生,既是对君王的讽喻或歌颂,也渗透入写作者内心的征象。这时的史传文学,不再是《春秋》严格讲究的笔法,而带入撰史者司马迁的个人形象,他大胆将倡优、刺客、佞幸、谐士等人入传,将屈原和贾谊列为一章,忽略掉汉朝大量的丞相,可见他的选择。钱穆赞曰“最高的文学是最高的历史”。这时的汉代乐府,已经开始介入作者对人生无常、政治动荡、时光流逝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文学史》

作者: 钱穆 讲述;叶龙 记录整理
领书计划详情
1人点赞
读者留言 (0) 写留言
下面没有了
回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