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惯了集中大批专家合编之文学史教材的眼光,来读钱穆先生的讲课记录本《中国文学史》,一定会觉得有两大问题:一是讲述太简单,从上古讲到清朝,一共只用了不到二十万字,涉及的作家作品不多;二是结构不匀称,全文凡三十一篇,长的甚长,短的很短,而且中间跳跃得很厉害,例如关于中古文学,第十七篇讲建安文学,接下有两篇是《文章的体类》和《昭明文选》,而到第二十篇就开始来讲唐诗,整个魏晋南北朝就那么一笔带过了。宋代只讲词不讲诗;小说戏剧都说得非常简单,他自己就检讨说“讲诗、赋、散文较详细,讲词、曲、小说则时间较少”(第330页)。如此等等。当今的文学史教师恐怕无法接受这种安排。但是我们要了解,旧时代的大学里没有严格的大纲,文科教师授课相当自由,所讲的内容无非是举例性质,这里有他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其余的内容,学生自会找书来看。一部中国文学史,内容太多太复杂,就是写成二百万字,二百五十万字,仍然不可能完备到毫发无遗。在有新意的地方多讲讲,其余一笔带过,其实倒也未尝不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半期的大学,老先生们上课还是天马行空,专讲他的心得,还有各种书上没有的花絮,大家很爱听;至于那些按部就班的课,则开小差的比较多,反正书上都有,自己去看吧。钱先生讲中国文学史是他在所创办的香港新亚书院当院长的时候,一段在1955年秋至1956年夏,一段在1958至1959年间,那时新亚的学生无多,整个教学带有旧时书院的风格,外界总以为它是一间“野鸡大学”,这里讲课尤其自由。所以,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钱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则会觉得很有趣,别有洞天,且能得到不少启发,从明天开始,我会略举几点来谈谈。
《中国文学史》
作者: 钱穆 讲述;叶龙 记录整理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