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站在钱穆故居,我深切地理解到钱穆的伟大之处。在100年前的中国,他展现了和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路径。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没有追随喧嚣一时的各种新思潮,他在古籍里寻找另外一个世界。他是一个伟大的自我教育者,从小学教师最终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把线装书作为一个桃花源,躲起来,去远离现实的痛苦。他也从来没有把古代中国世界想象成一个乌托邦,而只是在一片文化虚无主义的论调中,重申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巨大的内在生命力。我为钱穆的寂寞而难过。100年前,他是个逆潮流而行的人,他的寂寞和他的坚定一样让人难以忘怀。10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这么寂寞,尽管他已经被封为“国学大师”,书店里摆满了他的著作,社会上也充满了重振国学的口号。但是这种文化的断裂,已经不可挽回。每个人因为经历不同,看一本书的角度会千差万别。可能是因为我的经历,让我对《中国文学史》这本书的体认和感情特别深。在这本书之前,钱穆对我来说只是书本上一个名字。我既对他的著作不了解,也对他的人生故事完全不知道。从钱版《文学史》进入钱穆的人生,我这才重新认识了他。我买了很多钱穆的书,见了很多认识他的人,听了很多他的故事,我后来才发现,钱穆起码改变了我一部分的世界观。一个逆时代潮流而行的人,一个生活在100年前的人,他对今天的年轻人能有什么帮助?我可能是一个例子。刚过30岁那几年,我一度非常彷徨。这个社会要求你不断“进步”,“成功学”无时无刻不在压迫你,这是生存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压迫。是成为一个别人期待的人,还是坚持做一个“我这样的人”?每个中年人,或早或迟都会面对这个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找不到方法。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钱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他让我看到,一个逆潮流而行的人,最终可能才是超越时代的人,进步可能是退步,退步有的时候才是进步。钱穆让我的心安定下来。这种体认,让我强烈地想把钱版《文学史》、钱穆的其他价值,讲给更多我的同龄人,还有那些正在受着价值观和世界观困扰的年轻人来听。希望我们都能给自己的心,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文学史》
作者: 钱穆 讲述;叶龙 记录整理
领书计划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