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奈德汉还于1953年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过另一个贝多芬D大调,虽然音响效果略逊后来的立体声名版,但保罗·范·肯彭的指挥更有动力感,与施奈德汉的配合也更有互文性,正像他与威廉·肯普夫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一样。他们都没有孜孜以求作品深刻内涵的企图,只是自然呈现音乐的美感和欢乐昂扬的情绪,力度运用十分均衡老到,旋律起伏如呼吸一般顺畅平展,乐思演进如涓涓细流,蜿蜒远去,无止无歇,直入天际,不知所终。这种对音乐的诠释精神在今天是那样匮乏少见,更可见施奈德汉及其同道所代表的德奥学派风范确如过眼烟云,不可重现。20世纪的德奥钢琴学派是一个高度严肃、重理性、重思辩、避免表面美丽而宁要一丝不苟的音乐技巧学派。德奥学派以莱比锡、柏林、维也纳为教学中心,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得益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德奥钢琴曲目。德奥学派具有很深厚的修养,比较重视哲学理论素养,在寻根究源、核对乐谱、净化古典作品的演奏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加上德奥人精细刻苦的学究作风及探求究根的传统,德奥学派比较深入钻研欧洲自中世纪以来的各种音乐流派,真正地、严格地、科学地审视了19世纪钢琴音乐艺术的历史过程,吸收了各国演奏家的表演艺术特点及德奥音乐家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一套从传统技巧到当代技巧发展演变的系统观点。德奥学派的艺术及教学活动促进了许多青年钢琴家的成长,打开了德奥钢琴音乐艺术青春焕发、热气腾腾的局面,名家辈出、群星灿烂,并以杰出的典范费鲁奇奥·布索尼和阿图尔·施纳贝尔为代表,从而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
领书计划详情